发布时间: 2022-09-24 发布者:
胜天渡槽,又名“三溪渡槽”。位于武胜县东北约17公里处的三溪镇。三溪渡槽系武胜县五十年代兴建蓄水5200万立方米的五排水水库右渠之咽喉枢纽,修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胜天渡槽跨沟越谷,绵延数里,宛如长虹,形若游龙,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实乃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一道奇观。
五排水库右干渠原设计方案中没有胜天渡槽,渠道基本沿山脚山腰地段进行,要跨越三个溪河,经过若干个塌方滑坡地段,不仅建设难度大,而且为今后灌溉管理留下诸多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勘测,提出了3个方案,后由相关技术人员、当地群众比较分析、反复论证,最后决定改沿山明渠为三溪渡槽。
渡槽始建於1972年,被誉为“就地取材、土法施工之典范”。因当地有着天然的优质沙岩,且量大易采,适合于就地取材,故整个渡槽均由一块块条形方石垒砌而成。当时正值‘文革’后期,资金、物质、技术都十分匮乏,整个工程全由人工进行。在探礅基虚实时,人们只有用钢钎冲探,听其声音,观其浆色,判断基岩软硬和完整程度;对于桥的石拱圈建造,则依托架模浆砌而成。
胜天渡槽由南向北延伸,为拱式渡槽,胜天渡槽主体工程由10座石拱跨越渡槽涉九沟十岭一河,横贯三溪场镇。槽身及支承结构均为一块块条形方石垒砌而成,全长4060米、槽宽3.4米、槽深1.8米。主拱153跨、拱肩附拱270个,最大拱跨20米,单拱最高34.5米,最长拱段达600米。石拱跨度分别为10米、15米、20米三种情况,这样的跨度设计既可将拱架模具用后移作建造其他桥拱使用,省去放样制模工作,还能节省材料。;远看如巨龙横亘在广袤之原野,槽下桥拱有如道道彩虹镶嵌在天地之间,又像弯弯银钩悬挂於远空,气势恢弘,雄伟壮观。水流量6立方米/秒。渡槽设有胜天水闸、胜天水洞及泄洪渠,渠长15公里。
在两个大拱之间,另架4道小拱,小拱里又凿出一孔构成拱中之拱。这不但减轻了槽身及各拱施加给桥礅的压力,而且节省石料,更使渡槽形式优美,外形更为奇丽壮观。渡槽槽身横断面为矩形,宽2.2米,深1.8米,输水流量可达5.4m3/秒。槽身石墙为水莲拱槽,远观如一条条起伏均匀的曲线,近看则如轮轮水波向槽中荡开。每隔10米有一钢筋水泥粘成的槽链,牢牢抓住拱槽两边的石墙,这样,槽身不仅起到了纵向横梁的作用,而且形式富有变化,更减轻了渡槽自身的重量。
胜天渡槽采用当地强度均在400kg/cm3的天然优质砂岩拱砌而成,不仅设计奇特,雄伟壮观,而且结构极其坚固。自建成以来,历经数十年风雨,仍巍然屹立在三溪大地上,它接受过唐山、松潘大地震的洗礼,更遭遇过罕见的汶川大地震的摇撼。然而,它纹丝不动,傲然藐视着一次次来自地心深处的摧毁。现今保存完好,在绵延数千米的主体工程中,没有一道裂痕,更没有一处褶皱和破损;即使在酸雨腐蚀严重的今天,那些植根于渡槽上的岩石也未见风化,反而在它坚硬的“躯体”上铺满了青色的苔藓。可见当年的建造者们在石料选择,桥基挖掘,拱礅防推,拱圈复位等工序中是何等精益求精。
胜天渡槽创造性运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设计和制造原理,整个工程则是在边施工边设计中完成。该工程开挖土石方14.3万立方米,砌石4万余立方,投劳21万个,耗资250万元。1977年,《中国报导》第五期,曾以重要篇幅刊发了三溪渡槽全景照片和相关报导,省内外数万人前往三溪学习考察。
三溪胜天渡槽是我国六七十年代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一大杰作和典型代表,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更是毛泽东提出的“人定胜天”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灌溉作用,更代表着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意志;见证着那一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为研究特殊时代整个民族的生存状况、精神风貌、思想意识、价值走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夕阳西下,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渡槽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一道一道桥拱横跨在广阔的田野上,有时与天空中的彩虹辉映成趣。那巍然屹立的渡槽仿如一座闪烁着民族精神和时代内涵的丰碑,引领着人们永记那个时代,永记那些为修建渡槽而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紧密团结,奋力拼搏,虽苦尤乐的人们,永记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之魂。
现在胜天渡槽部分灌溉渠道年久失修,灌溉功能逐年萎缩,不少农村泵站设备陈旧老化,存在水渠淤堵严重、局部干渠垮塌、渗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