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09-09 发布者:
“红军老祖”墓和红军纪念馆 位于旬阳县东部与镇安县、湖北郧西县接壤的双河区红军乡政府后一座小山上,山上绿树成林,气氛庄严肃穆,是一所地方性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纪念馆所在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红二十五军及红七十四师在此进行过长达三年的革命武装斗争,在这一带和毗连地区建立过两个区苏维埃政府、9个乡苏维埃政府,无数红军英烈长眠在这块土地上。
所谓“红军老祖”墓,是指1935年10月10日,原鄂陕第六路游击师特务二班2名在碾子沟战斗中牺牲的战士的合葬墓。1935年,红七十四师转战旬阳潘家河途中,红军一名指导员(高中宽:红七十四师二营特务队指导员)和一名班长(尚**:红七十四师二营特务队班长)壮烈牺牲,长眠于九龙山下。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把他俩合葬在潘家河丰积乡碾子沟,暗地里修坟、立碑、塑像,并在家里供奉烈士牌位,尊之为“红军老祖”。高中宽指导员生前曾先后为80多户百余贫苦农民治过病,当地人称他为妙手回春的“神医”。1946年,当地农民还自发筑墓树碑,纪念这位“得道神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旬阳县委、旬阳县政府对墓地重新进行了修葺,红军烈士墓所在的碾子沟改名为红军沟,安家村改名为红军村,丰积乡改名为红军乡,潘家河改为红军河,这里成为全国惟一一个以“红军”命名的地方。1958年又将烈士墓所在的生产大队改名为红军大队,将红军乡改名为红军人民公社。1984年更称红军乡;1996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将原潘家河上游的圣驾乡、竹筒乡并入红军乡。
当年救民苦,青山埋忠骨;如今天地新,香火祭老祖。鄂陕边群众祭奠“红军老祖墓”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烈士墓被前后两座高入云天、峭如斧削的大山环抱着,山涧小溪潺潺似乐音终年陪伴着长眠的英烈。红军纪念馆有专职工作人员,隶属于旬阳县博物馆。纪念馆平均年接待前来参观、扫墓的社会各界人士上万人。
为缅怀革命烈士,“红军纪念馆园区”于1977年4月25日开始建设。馆内有介绍当年红军革命斗争的展览,有红军烈士纪念碑一座,碑文为原红七十四师师长陈先瑞将军亲笔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省文物局拨专款修建红军纪念馆,征集红军标语、歌谣、牌匾石刻136幅,也有毛泽东、李先念、程子华的题词碑,制作“红军老祖”连环画,征集红军遗物13件,先后被授予“陕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为充分利用这一红色旅游资源,聘请远见旅研对该景区做了《红军纪念馆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征地25亩,政府完成”三通一平”工程;为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县委县政府决定重修红军纪念馆,开发红色旅游线,通过争取项目,动员社会各界建设红军纪念馆园区。
1996年、2000年、2004年先后被旬阳县文教局、团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旬阳县中小学德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省旅游局将旬阳列为连接西北西南丝绸之路、长江三峡旅游线重点县,红军乡被列为旬阳东线红色旅游点。
为了缅怀先烈,继承传统,弘扬“三创”精神,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奋力实现旬阳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推进现代河源文明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重新修建“红军纪念馆园区”。
2004年县直各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为红军纪念馆园区建设捐资12.3万元;2005年县直各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为红军纪念馆园区建设捐资2.15万元;2007年县直各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为红军纪念馆园区建设捐资116万元;金鑫矿业老总何民主捐资50余万元承建纪念碑;红军乡在外创业的50多位能人捐款50余万元承建景区大门;青铜沟汞锑公司捐款25万元助建;县级领导和单位、广大职工干部、社会各界能人、当地百姓也纷纷捐款援建,捐款金额累计达20.4万元……
2007年12月28日,旬阳县正式启动了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总投资680万元的“红军纪念馆园区”建设工程。当天,旬阳县还在红军乡举行了红军纪念馆园区建设动员大会,参加祭祀活动的干部和群众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建,不到一个小时就捐款86370元。
新园区位于旬阳县红军乡红军村红军沟口,规划利用3年时间完成,已投入资金181万元,建设用地58亩,生态保护区40公顷,总投资2400万元,其中景区大门、纪念馆、纪念碑、展览馆、老祖墓、祭祀广场、纪念墙、道路、征地、移民、绿化等重点项目建设资金960余万元。
2008年4月2日,陕西省旬阳县千名干部群众汇聚红军纪念馆园区,公祭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红军老祖”的红军烈士。 来自全县各地的干部群众向烈士敬献花篮花圈,在烈士墓前庄严地三鞠躬。中共旬阳县委、旬阳县人大常委会、旬阳县人民政府、政协旬阳县委员会领导代表旬阳县45万人民向“红军老祖”敬香。
红军纪念馆将建成集“瞻仰革命先烈、接受传统教育、生态乡村旅游、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国家AAA级精品红色旅游景点,以崭新、完美的形象向社会公众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