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 > 宝山区 

罗店老镇(罗店古镇)想去 去过

发布时间: 2022-09-22    发布者:

罗店老镇(罗店古镇)

  罗店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有个叫罗升的人在此经商开店,遂称罗店。由于练祁河自西而东流经该地,又名罗溪;镇区在练祁河之侧,也叫罗阳。

  罗店西临嘉定,北达浏河,西抵大场,东至吴淞,水陆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是宝山的首镇。远在明代万历年间,罗店已是一个物产丰富、商贾辐辏的商业大镇。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又发展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棉花、棉布交易中心,吸引了大批外来的徽州商客,生意兴隆,成交金额超过了南翔镇,因此有金罗店、银南翔之称。清雍正三年,宝山建县后,罗店人口日增,市面繁荣。据光绪《罗店镇志》记载:镇里市面非常热闹,每天都有运货的车船来往,街巷纵横,象棋盘脉络那样密布。

  罗店四乡纺纱织布者甚多,农村妇女,勤于纺织,以纱为布,制成各类布产品,有套布、泗泾布、紫花布、斜纹布、棋花布等,工艺精湛、质地优良。商贾收购后,转销各地,营业额十分可观。当时经营棉花、粮食交易的牙行、花行、布行遍布全镇,成为经济繁荣的支柱。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国时期编写的《宝山县续志》,叙述了当时的景象:“罗店市镇最巨,为全邑冠……综计大小商铺六、七百家,有典当、花行、米行、衣庄、酱园等业,尤以两家锡箔庄为巨擘。市街凡东西三里,以亭前街,塘西街最为热闹,次则塘东街、横街等。乡民上街,每日三市(早市、午市、晚市)。”可以清楚地说明罗店镇之繁华。经济发达带来了市镇的兴旺,市镇的兴旺又促进了与经济相联系的节庆习俗,反映了一系列文化生活的时代色彩。如正月十五上元节的灯会、各庙宴堂、庙前设立塔灯两座,游人来往不绝。田家檐前高插竹竿,竿头悬灯,谓之“照田财”。这天全镇花炮齐鸣、龙灯盘绕,锣鼓之声,通宵不绝,又有男扮女妆,-街市,谓之“马灯”。五月初五,竟渡龙舟五、六艘,旗仗鲜明,光彩夺目。在嘉定、宝山一带首屈一指。龙舟上还铁柱,安插船头,将十三、四岁的少年扮成戏曲人物,扎缚其上,谓之“出彩”。这一切都反映了罗店商业经济的繁荣以及市井生活的特有的生机。

  自明代以来,镇上名流住宅甚多,引人注目的建筑有:春阳堂(明处士黄通理读书处)、玉兰堂(明职方郎中应景亮致仕后与弟景南共同读书之处)、筒堂(明代马元调旧宅)、江楼(清初范光启筑、乾隆五十四年其曾孙朝佐重建);百城楼(范洪铸筑、太仓毕沅、长洲沈德潜诸名士时相过从):默雷堂(清朝进士施灏旧宅,后园为毕沅的读书之处)。

  罗店人文荟萃,进士及第者有:明代范纯(天顺元年进士)、顾其国(天启二年进士)、申芝芳(崇祯四年进士)、施风仪(崇祯十年进士)、清代黄与坚(顺治十六年进士)、殷元袷(顺治十八年进士)、施灏(乾隆三十七年进士)。此外,举人,明代有二十人;贡生,明代有六人;举人,清代有二十七人;贡生,清代有二十二人。清道光二十一年建罗阳书院,为全县最早书院之一。民国32年(1943年)创办的私立罗溪中学,曾因有著名专家学者任教而闻名。1956年转为公立。1965年改名为罗店中学。

  罗店庙宇古迹甚多,有东隍庙、水龙庙、施都庙、观音阁、东岳庙、杨王庙等20座,香火旺盛。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只剩下一座梵王宫,(原名玉皇宫)已由政府和有关部门拔款重修,对外开放,供善男信女烧香拜佛。镇内的大通桥(通称大石桥)、丰德桥(俗称张家桥)和来龙桥都是石拱桥。都有三、五百年的历史。还有古树木腊梅1颗,树龄达140年,重瓣双蕊,颇为名贵;广玉兰1株,高达15米根围2米;银杏4株,根围都在2.5米以上。

  罗店历史上曾屡次遭受兵灾,古代建筑毁坏殆尽。目前仅有明、清建筑的梵王宫和布长街,仍保持较好。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日本侵略军在罗泾小川沙登陆,直侵罗店,我军与敌军在罗店进行激烈争夺,反复拉锯达13次之多。伤亡之大,历史罕见。战后,全镇一片焦土,店铺所剩无几,市面萧条,街巷冷落,失去了金罗店的光辉。

  建国后,罗店逐步恢复发展。1979年被列为宝山县重点建设地区。新辟了市一路、罗溪路、罗新路、祁北路等7条马路;原有32条路、街、弄全部改造翻建为沥青路面。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

网友评论
旅游攻略
附近景点

用微信扫一扫

旅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