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辽宁 > 本溪 > 桓仁满族自治县 

五女山想去 去过

发布时间: 2022-09-29    发布者:

五女山

 

五女山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五女山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北侧8公里处,系高句丽民族开国都城。相传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为名。作为高句丽王城之一,桓仁五女山山城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遗迹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女山已经成为辽宁省东部著名的的旅游景观,是桓仁县的旅游业龙头。当地人相信,被列入世界遗产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这里寻幽访古。

 

  中国历史名山——五女山

  五女山位于本溪市桓仁县城东北8公里的浑江西北岸。山体呈长方形,主峰海拔824米,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300米,峭壁垂直高度200多米,这里是高句丽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37年,北夫余王子-因败于宫廷之争-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丽第一王城,史称纥升骨城。明永乐22年(公元1424年)建州女真族第三代首领李满柱率军挺进辽宁,便驻扎于此山。因此,五女山也是满族文明的发祥和启运之地。

  近年来,考古专家在山上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迹和遗物。年代最早的遗物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这说明,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山上生活。发现的遗物还有战国晚期的石剑、石凿、陶壶以及一些辽金时期的生活、生产工具和兵器。

  1996年,五女山山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2年五女山景区被评为AAAA级景区。2004年五女山山城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五女山山峰酷似玲珑翠屏,四周悬崖峭壁,巍峨险峻。山顶地势平坦,土质肥活,草木茂盛。南面有一隘五女山踏雪

  口,乘缆车可达山顶。站在东端峰巅,遥望辽宁省最大的水库存(34亿立方米)桓龙湖,烟波浩渺,云天山水,浑然一体,桓仁镇如一幅画卷,尽收眼底。

  风光绮丽的五女山,蜚声中外,素有塞北名山的盛誉。日本人菊田贞二、山上次男等亦曾有论述。大正四年(公元1925年)八月五日出版的菊田贞二所著《东三省古迹遗离》正篇第203页载:“桓仁县北十五里,有五女山。相传唐朝有五女踞山为伍。山高千仞,两峰对峙,形势雄险。第一峰成平圆形,内围巨石,分东西二门,为天然石城,可容万人,……”

  一年四季,五女山景色如画,春夏之际,山上千枝竞秀,万花香,蜂蝶纷飞,鸢声婉转;山下浑水库碧波万顷,舟船穿梭。深秋时节,松苍,枫林似火,层林尽染,万紫千红;寒冬时节,银装素裹,群山如银蛇飞舞,似玉龙奔腾。

  古老的五女山城,奇峰怪石,-松涛,幽静秀雅,风光旖旎,山下浑江水库,每当夕阳西下,碧绿的湖水泛起鳞鳞细浪,映出片片绚丽彩霞,渔翁持杆回返,群鸟归林。游船上彩旗飞扬,游客歌声悠扬。

  公元3年,高句丽王朝第二代王琉璃明王类利把都城迁到了集安。公元427年,高句丽王朝迁都平壤。公元668年被灭亡之后,一部分人迁入内地今河南一带,与汉族融合,还有一部分人投奔突厥、靺鞨和新罗。因此,不能把古老的高句丽民族与现在的朝鲜族视为一个垂直的体系。作为第一代王城,高句丽王朝的政权在此经历了整整40年的时间,先后有两代国王在这执掌政权,发号施令。

  五女山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北侧,"相传有五女屯兵其上,因以得名。"还传说古时有五位仙女下凡,为民除害,人们在山上修五女庙以示怀念。迄今庙址尚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女山被称为东方第一卫城。提到卫城,大家会想起雅典卫城和迈锡尼卫城。五女山同样具备卫城的六大要素,有神庙、宫殿、粮仓、兵营、水源和海拔高度相对200米高的城墙,因此,五女山山城被誉为东方第一卫城。

  高句丽时期的大型建筑遗址长16.4米,宽9.3米,深1.4米,北面借助山城凿出土壁,另三面砌有石五女山

  墙,底部是一片较为平坦的岩石。当年,在此放上滚木和木板,用作屯放粮食。凹坑便是兵营遗址,它们呈半地下状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地窨子,主要起到一个冬暖夏凉的作用。里面这个折尺形的建筑便是火炕,里面分别设有2至3个烟道,上铺石板,石板上抹泥,形成炕面。炕内设火灶,土塄上设有烟囱。前些年,考古专家在此发现了大量陶器、铁器等遗物,

  其中多见兵器,还出土了一件比较完整的甲衣,由此可以判断,这里应是当时的兵营,是山城卫戍部队的驻地。

  “霜重险峰紫,叶落满坡红;松抱一线月,云绕五女城。”这是原辽宁省副省长林声为五女山写的一首诗。如果您春季到五女山,会发现山上生有大片的山野菜;夏季您可以看到天女木兰花;秋季,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如火如荼;冬季,整座山峰银装素裹,整个世界仿佛被淡化了,到处白茫茫一片。五女山四季皆景,处处为史,愿大家游五女山能有一份收获。


  桓仁镇  桓仁镇位于县的中部。总面积339平方公里。现辖14个行政村、137个居民组。全镇总人口近4万人,其中农业户数为10,359户,农业人口36,350人。200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7亿元。镇财政总收入实现2,23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为750万元。村级集体收入达2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730元。 境内山青水秀, 山林、水利和矿产资源比较…… 详细++

 

网友评论
旅游攻略
附近景点

用微信扫一扫

旅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