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09-29 发布者:
施耐庵墓位于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1957年和198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两次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施耐庵世居兴化(杨新《施让墓志铭》“鼻祖世居扬之兴化”),明洪武三年(1370)病逝于淮安寓所,其孙施述元扶柩归里,葬于白驹场施家桥。《兴化县续志》载:“县境合塔圩内施家桥葬元隐士施耐庵”。元明时期的白驹场施家桥及合塔圩内施家桥,皆今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自明代以来,历年清明节前后,施氏后裔都从四面八方聚集施家桥,在祖茔前举行隆重而简朴的祭祀活动。
明初所建施耐庵墓,历经数百年沧桑,到抗战初期,淹没在蓬蒿野草之间。1941年,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第三任县长孙蔚民在坚持敌后抗日、组织军民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仍亲往祭奠,并着手重修。不久孙蔚民奉命调离,临行前专门交待接任者蔡公杰要修复、保护好施耐庵墓。1943年,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拨出专款重修施墓及墓前砖牌坊。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墓区多次修葺并扩建陵园,添建了入口石牌坊、门厅、雕塑、拱桥、凉亭、资料陈列室等设施,面积增至4万多平方米。
墓体坐北朝南,呈圆形封土堆,高3.5米,直径5米,封土以下围砖砌基。墓前石碑正面,刻有抗日民主政府苏中二专署专员陈同生手书“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上款“民国三十二年春兴化人民公建”,下款“陈同生敬书”。石碑背面为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蔡公杰亲撰碑文:“夫稗官野史之流,传宇内者,莫不宣扬统治者之丰功伟绩,其为人民一伸积愫,而描写反抗情绪者,殊不多觏,有之,惟《水浒传》一书而已。《水浒》作者施耐庵先生为苏人。余于癸未春衔命来宰兴化,时国难方殷,倭寇陷境,县市城镇,悉沦敌手,我政府乃于广大农村中坚持焉。邑之东北隅有施家桥庄者,施氏之故庐也。考施氏族谱所载,先生避张士诚征而隐于此。施氏之墓在庄之东北,已年久失修,一扌不黄土,状殊冷落。余慕先生之才志,盖能寄性物外,其书中一百零八人之忠贞豪迈、英风亮节,洁身于当时腐窳政治。乃今世为一已利禄所趋,而出卖民族、腆颜事仇之汉奸相去悬殊。至若文词之妙,尤其余事也。余酷爱《水浒传》之含义深刻,尤慕先生之萃励襟怀,爰重修其庐墓,以为后人风,或不为非乎?于竣工之日,因题其颠末。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祭未,广陵蔡公杰题。”
墓台南,立有一座高5米,宽11米的砖砌三门牌坊,朴实无华,正门上额刻有白驹杨浦仙先生题书“耐庵公坊”四个大字。
2011年,市政府决定对施耐庵陵园进行环境整治;2013年,整个工程竣工,并通过省文物局验收。
施耐庵 (1296~1371) 施耐庵(1296~1371),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汉族,江苏兴化人(一说浙江钱塘人)。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后闭门著书,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