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09-29 发布者:
道光七年(1827),里人重修时改立“王晓庵先生之墓”碑,为阳文楷书,碑高108厘米,宽36厘米,厚13厘米,花岗石材质。
道光十四年春,在江苏巡抚林则徐的赞助下,重修陵墓,增建墓门,其上门额题曰“南服英贤”,又缭以周垣,封土高1.3米,墓径4.8米,绕墓四周植树数十株。墓前植阳刻楷书“王晓庵先生之墓”石碑。
清道光十七年(1837),里人又在墓东倡建王贤祠(今称王锡阐祠),系硬山式构筑,面阔三间,坐北朝南。咸丰庚申年间(1860),毁于兵乱,光绪十四年(1888)里人王徐痒等呈准重修,并植树。沦陷期间被日军再次焚毁,抗日战争胜利后重修,其卷棚木雕花卉及戏文极为细到,美轮美奂。祠门之东跨庄河原有一座小木桥,因名晓庵桥,民国十八年(1929)改建谓石梁桥。桥西堍挺立两株三百年老榉树,树冠宽广,枝繁叶茂,苍劲古朴。
1982年王锡阐墓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是王锡阐先生诞辰370周年,在此市、镇两级政府投入二十多万元,对墓、祠、桥等进行全面整修,并建立王锡阐纪念馆。是年11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中国天文学会等部门在吴江市联合举行《纪念王锡阐诞辰370周年学术研讨会》,同时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王锡阐 (1628~1682) 王锡阐(1628-1682年),字寅旭,号晓庵,又号余不、天同一生。吴江震泽镇人。清天文学家。他少年时博览群书,尤精历象之学。明亡投河完节,被人救起,从此着明朝冠服,不用清朝钱,潜心研究天文学。每当夜色晴朗,王锡阐躺卧屋顶上整夜观察天象。针对当时中西历各种门户之见,他提出考证中历古法之误,而存其是;择取西说之长,而去其短。著《晓庵新法》,精确计算出日食、……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