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09-29 发布者:
唐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起草讨伐檄文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史称骆宾王“兵败遁去,不知所终”。而阳新民间却传说骆宾王逃至王英白马山隐居。其后子孙繁衍,遍布阳新各地。他当年结庐之处,就是今天的骆家寨。当时,西域高僧僧伽大师在泗洲(今安徽泗县)建寺传经,名贯四方,人称“泗洲和尚”。有位泗洲僧人去游至王英白马山的骆家寨,挂锡建寺。骆宾王因慕其名,倾囊相助,后又入寺为僧,遁入空门。骆宾王浙江义乌人,兵败扬州后,他逆江而上,逃至阳新也有可能。据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上将王平回忆,其母亲坟墓不远处有一古墓,墓碑高大,碑文所记即骆宾王。惜此墓及碑已没入水内。唐末战乱四起,该寺毁于兵火。
旧志载唐末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泗洲寺重建。至元代又寺毁僧散。明代宣德三年(公无1428年)山东泗水县淳池寺一高僧云游至此,重建此寺。从此寺中香火日盛。最盛时,寺院占地27亩,四周的石筑围墙,周长二里许,高丈余。寺产有田地100余亩和大片山林。寺中百余僧人,分文武两班。文僧参禅,武僧防卫。此后,泗洲寺又多次毁坏,至1985年,正殿仅存半间,偏殿惟存武圣宫和观音堂。1988年,泗洲寺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泗洲寺旁原有多座石塔,现仅存三座。寺前一座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塔七层高丈余,层层六方,方方翘角。塔旁有明代万历年间的古墓一座。另外两座石塔形态各异,一为香炉状,一为葫芦形,皆年代久远,古貌依然。
泗洲寺环境幽静。一溪流水潺潺,忽潜入地下,至寺前又突然喷出,水柱如燃香之状。旁一柳,枝繁叶茂,相传为骆宾王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