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09-13 发布者:
广西民族文物苑位于广西博物馆旁,是广西博物馆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区的延伸和扩展,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露天陈列馆。
广西民族文物苑展示了广西壮、侗、瑶、苗四大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和各种各样的民居建筑等。
广西是“铜鼓之乡”,铜鼓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全国出土的铜鼓中,广西占有三分之一还多,其中广西乃至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鼓——云雷纹大铜鼓就被收藏于此。
广西民族文物苑在2400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内,展示了广西壮族、瑶族、苗族、毛南族极富特色的民居,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还有寨门、戏台、民族手工作坊,铜鼓群雕和铜马、铜镇塑像等。建筑周围配以石林、水池和奇花异树,民居内辅以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民族工艺品原状陈列,手工作坊可进行制陶、造纸、榨油现场表演。逢年过节,壮族戏台上演民族歌舞,竹林深处有山歌对唱,在苗楼可品尝民族风味小吃。步入广西民族文物苑,壮乡瑶村苗寨,可游可居,民族历史文化,有声有色,有香有味。自198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日开放以来,广西民族文物苑以其新奇的构思,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创的展示内容,成为中外游客到自治区首府游览的必到之处。在长达11年的开放过程中,广西民族文物苑以直观的形式向观众和游客介绍了广西各民族的相关情况,既反映了建苑者的研究成果,以及要求达到的展示的目的,同时也获得观众的认可,塑造、诠释了新的民族文化,对今后的相同性质的景点建设产生了影响。本文主要对广西民族文物苑的建苑过程、展示内容以及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
广西民族文物苑的建设构思始于1980年,在此之前,197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新馆建成。当时,文化厅文物处负责人与博物馆有关同志针对民族文物的陈列问题,想利用这块空地建“广西民族村”,或称“广西博物馆民族文物露天陈列场”。大家以为广西是个民族地区,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了许多的民族文化遗产,除著名的铜鼓和岩画外,还有民族建筑、民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民族工艺品、民族食品及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等。突出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格、传统文化。设想“村”(民族村)与“馆”(博物馆)相结合,使观众不必旅游全广西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对广西部分精华荟萃的民族文物、历史文物、民族风情能浏览无遗,并能品尝民族食品,购买民族工艺品。基于这一认识,博物馆拟出“民族村”建设规划图,1980年8月,由当时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区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在区政协召开有关人员征集意见,反映良好。但到1986年,有关部门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要用这块地皮建民族文化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