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09-29 发布者:
1929年10月,中共闽西特委从上杭城迁至苏家坡,特委机关就设在树槐堂,在这里领导闽西地方党的各项工作,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协助红四军的各项工作,一直工作到1930年3月,为领导建立和巩固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随同特委机关来到苏家坡的毛泽东携贺子珍就住在树槐堂后厅左侧的小0。在这间小0里,身患疟病的毛泽东一边养病,一边代表红四军前委指导闽西特委的工作,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40多天。他化名“杨先生”,工作之余,经常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帮助苏家坡群众在文化上翻身,毛泽东在树槐堂后厅创办了一所“平民小学”,并不辞辛苦地亲自为平民小学编写教材、讲课。他关心群众疾苦,在苏家坡群众中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
有一天,毛泽东了解到特委炊事员杨冬冬因儿子参加赤卫队,把家里仅有的一床被子带走了,自己盖棕衣。毛泽东便将自己的军毯送了一条给杨冬冬,使杨冬冬倍受感动。离开苏家坡回红四军时,毛泽东又把特委为照顾他身体买给他的棉絮也留给了当地贫农。
“杨先生”的美德,在苏家坡群众中广为传颂。
在苏家坡这段时期,毛泽东十分关注设在树槐堂旁边不远“鸿玉堂”的我党早期党校——闽粤赣三省干部训练班,除了经常询问训练班的情况外,还亲自为学员们讲授马列主义课程。
一天,在与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谈话时,毛泽东问道:“子恢同志,你认为领导者的任务是什么?”邓子恢一时回答不上来。毛泽东耐心地说:依我看,领导者的任务就是替群众当“传达员”。他说,当好传达员也不容易,必须把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地反映到党和政权机关里去,然后加以总结、分析,作出相应的决定,并将决定传达到群众中贯彻执行。邓子恢认为这一说法很有道理,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造性,便把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在特委会议上公开传达。后来,特委把这一精神迅速传达到闽西各县党政部门,教育了广大领导干部,改变了当时存在的官僚主义工作作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在树槐堂右侧半山腰上有一天然岩洞——圳背岩洞,洞内冬暖夏凉,环境清新、幽静,是毛泽东当年休息、读书之处。现在当地人都把它叫作“主席洞”。
2005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树槐堂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毛泽东 (1893~1976)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 详细++
邓子恢 (1896~1972) 邓子恢,原名绍箕,东肖镇邓厝村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8月17日生。父亲邓洪陛,行医为业,后应聘为桐冈小学校长。子恢幼时就读于桐冈小学,十七岁入龙岩中学堂(后改名省立第九中学)。民国4年(1915)组织、发表演讲,抗议袁世凯接受日本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同年,在中学秘密加入中华革命党。 民国6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公费留学日本资格。翌年5月,参加留学……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