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09-28 发布者:
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石山孜遗址被文物部门发现。遗址处于石山的北侧,中间有一条宽4米东西向的村路穿过,路北沟内切面处文化层暴露明显,厚约1.5米,上距地表1米。五花土层呈不规则状,内含大量的颗粒状红烧土和各种陶片。路南沟内有大量贝壳堆积层,间有少量陶片和手制纺轮,质地多为泥质红陶,也有少数的蛋壳红陶和黑陶,以及加贝砂灰陶。鼎足、足均为圆锥形,大小长短不一,质松火候低。陶片均无纹饰。
1987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复查,确定遗址东西长370米,南北宽350米收细毛孔的面膜,实际面积近12万平方米。1988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石山孜遗址组织第一次考古发掘,勘察面积100平方米;1992年、1993年又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三次考古发掘共清理灰坑395个,墓葬16座,房屋遗址15处,出土陶、石、骨、角器等文物近500件。1989年,石山孜遗址被安徽省人民0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对出土文物的碳十四年代测定,石山孜遗址所处时代距今约7000年前。结合考古发掘各类出土文物遗存综合判断,石山孜遗址具有面积大、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出土器物特征明显的特点,时代明显早于邻近区域所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同中国早时期的新石器文化代表裴里岗文化遗址时代相近,但是文化内涵与裴里岗文化遗址又相互独立。因此,石山孜遗址作为皖北区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对深入研究皖北地区早期文明的起源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